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

谷歌撞墙 两个世界的碰撞

   记者  段宇宏  特约撰稿员  姚遥  阳淼 
 
   来源:凤凰周刊2010年第6 总第355

  信息自由流动,对Google来说,是必须坚持的价值追求,更是赖以生存的基因;对美国政府来说,是振兴经济的国策,是长远国家利益之所在。在"互联 网意识形态"上,Google与美国政府达到了高度一致,所以,在Google宣布退出中国时,美国政府罕见地高调站到前台。

  希拉里"五大自由"Google站台
  1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发表《互联网的自由》演讲,这被认为是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后的一系列震荡中,美国政 府直接走上前台公开力挺Google的标志性事件。
  希拉里在演讲中,前所未有地提出互联网自由,将之提到与传统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并列的地位。在谈及每 一项时,均论述和强调互联网的特殊技术作用。
  在论及互联网自由时,希拉里将搜索引擎置于意味着整个互联网的地位,她称"保障接入这些科技手段的自由能够改变社会,对每个人来说也至关重要……这也 是为什么自由接入搜索引擎的技术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希拉里的这个说法,在Google已成搜索引擎象征的今天,不但赋予Google以任何公司和组织机构都无法相比的地位,甚至赋予其等于互联网信息自 由流动的象征性地位。
  而在这个演讲中,希拉里四次提到了中国,或许,这才是解读Google宣布退出中国震荡的钥匙。
  112日,Google高级副总裁、首席法律官大卫多姆德在公司官方博客上发表《对中国的新策略》一文。文中称,Google的基础架构遇到了源 自中国的高水平攻击,Gmail电子邮件系统可能有两个账户被攻破,尽管黑客可能只获得了邮件的标题信息,这仍然让公司重新考虑中国市场策略。
  多姆德称,"我们不再愿意继续在Google.cn屏蔽封锁结果,我们将在未来的几个星期,与中国政府讨论是否可能在法律范围内公布未经过滤的全部搜 索结果。我们知道,这很可能意味着必须关闭Google.cn,也有可能关闭我们在中国的办公室"
  此举遭到中国官方媒体的一致驳斥;甚至就连美国本地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也猜测这是否与Google创始人布林的东欧出身有关。有媒体 猜测,Google之所以只由一位副总裁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意见,是希望让此事显得不那么强硬和正式,留下转圜的余地。
  他们忘了,Google本身就一直在确立互联网的优势媒体地位,甚至因此遭受到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尖锐攻击。传统公司"正式表达"的特征是召开新闻发布 会,但Google怎么可能将新闻主动权交给传统媒体?互联网本身就是它们的主场。此前有多次新产品发布、策略变化,Google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视频 直播,传统媒体如果要转播,反而要向他们购买转播权。
  而接下来美国政府的高调介入,自然令不少人认为,Google如此高调宣布撤出中国,是为了掩饰自己商业上的无能,而美国政府的高调,则是将 Google当作抑制中国崛起的一个棋子。
  不过,先放下美国政府是否时刻要抑制中国的意图不谈。我们应当看到,美国政府与Google公司在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上,天然就有着完全一致的"互联 网意识形态",无论是Google的商业利益还是美国政府眼中长远的国家利益,都是与此高度契合的:
  在产业层面,美国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除了保留发达的农业以安抚选民外,制造业、重工业等行业早已逐步转移到海外生产基地。即使是被其他国家视为高新 技术的信息产业,其中较为基础的代码设计等工作,也已外包到印度等国;因为软件工程化以后,代码编写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高重复、低技术的机械劳动。
  因此,在美国的经济战略中,"信息产业"更多地是指信息的组织、流动和管理。处理好这一环节,庞大的制造业、金融业、其他实体工业和各种消费产业,就 能以市场自发的方式,完成最佳资源的配置。
  其实,信息的高速流动,一直以来是美国国家首脑的管理目标。早在19922月,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即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拟 建设一张覆盖全美的光缆网;同时,克林顿还提出"网络新政",推动对网上交易免征额外赋税。通过这两项政策,互联网产业带动了美国长达七年的经济起飞,被 称为二战后第二长的黄金时期。
  2000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又提出"数字地球"计划,打算将信息高速公路的成果扩展至全球每一个美国的利益相关地。直到希拉里克林顿的此次演 讲,我们可以看到,在推进有利于美国现有产业发展的信息自由流动方面,美国政府是不遗余力的。
  Google的战略,与美国政府的这一目标不谋而合。在促进信息无碍高速流动这一点上,Google看到的是商业利益,于美国则是振兴经济的国策。
  最了解Google这一特点的,是他们产品的忠实用户。多姆德的文章发表的当天,即有中国用户自发前往谷歌中国的总部献花。位于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谷 歌大楼前,从中午到晚上,陆续有用户前来探望。当保安阻止他们进入办公楼时,用户们就把献花摆放在楼前草坪的公司铭牌上。中午的献花被清理走,晚上后来的 用户们就再摆上。到了后来,用户们甚至还自发点上蜡烛、摆上酒,现场安静。
  随后几天,在Twitter(一种个人信息发布的网络工具)上得到消息的各地用户,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的谷歌当地办公室献花。他们,是最早意识到 Google态度的一群人。事态的发展证实了他们的判断,而他们的判断,则基于Google略显奇特的发展历程。
  搜索革命与Google崛起
  1995年夏天,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初次相遇,那时他们都还是大学生。当时互联网处于第一次爆发时期,网页数 量不断增多,却没有合理的办法去归纳整理信息。搜索引擎业先驱雅虎,在当时使用了最早意义上的"人肉搜索",人工对互联网信息归档、分类,用户再在这些整 理结果中进行搜索。这样做的副作用是,尽管有了成形的分类规则,但搜索结果的主观性仍然太强。多年以后经常被提起的一个笑话是,用当时的四大搜索引擎搜索 他们各自的名字,居然没有结果。很难相信这是出于谦虚。
  当时,自动搜索网页的技术已经出现,但并不可靠,各网站为争取网站流量,会在网页中插入大量流行"热词",以此欺骗搜索引擎,取得较为靠前的排序。而 一般用户查看搜索结果,最多看完前三页。可想而知,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失望而归。
  为此所苦的佩奇和布林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了一篇论文《大型超文本网络搜索引擎剖析》。在文章中,他们提出了自动索引网页的全新思路。他们借用科技界评 价论文的权威标准:SCI引用法。在SCI中,一篇论文被别的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它的得分就越高,因为这意味着它在学术上确有价值,足以成为构建新知识 的基础。佩奇和布林由此认为,一个网站如果被其他网站链接得越多,说明其内容价值越高,越应获得靠前的排序。这个算法被他们称为"PageRank" Page既是佩奇的名字,也是英语中"页面"的含义,因此这个算法有人叫它"佩奇排名",也有人叫"页面排名"。佩奇本人对此从未有过表态。但受此启发的 Google拥趸们,在佩奇生下一个儿子后,第一时间建议取名为"Home Page"(主页)。
  PageRank技术先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内网上应用,其惊人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受好评。此后,佩奇在大学校园里四处搜集废旧计算机,并联为一万台服务 器,并通过特殊算法将搜索请求合理分配到这个计算阵列中。这就是Google最早的数据运算中心(甚至早于Google这个名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缺 钱。两位创始人靠信用卡透支弄来一万五千美元扩充自己的设备。他们向当时的每个搜索引擎公司出售自己的技术,只有雅虎的大卫费罗对他们最友好。费罗告诉 他们,雅虎不打算购买他们的技术,因为这与雅虎的战略不合(这战略后来导致了雅虎的困境);但如果他们真对自己的东西有自信,就该去创立公司运营它。
  在搜索巨人的建议下,19989月,Google公司在一间车库中正式成立。与很多创业前辈一样,佩奇与布林也从斯坦福退学。此时Google拥有 的,不过是他们开发的"PageRank",和一个代表1后面1000的名字"Google",以显示其搜索能力之广博精深。
  此事,Google第一次显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当时互联网界流行的信条是"让用户在你的网站上停留更久",以雅虎为首的搜索引擎公司纷纷转型为门户 网站,熙熙攘攘的信息塞满了网站首页,后来还加入了巨大的横幅广告。佩奇和布林坚决反对这种趋势,他们认为搜索引擎的价值在于提供人们想要的内容,尽快, 尽好。Google的首页因此一直异常简洁,只有徽标、搜索框和二十多个单词。
  当然,后来他们承认,他们当时也没有钱去找设计师设计更复杂的首页。在还没有想明白自己赢利模式时,这两位技术狂人就一头扑到提高Google性能的 工作上去了。结果看来不错,到了年底,Google已经有了每天50万次搜索的流量,还被《个人电脑》评为1998100个最好的网站。
  在同时代创业者都把筹来的资金疯狂投到广告上的时候,《个人电脑》免费的推广给Google带来了更大的声望。布林和佩奇意识到,好的口碑比广告更让 人信任。这也是Google后来最著名的信条"不作恶"的成因之一。
  1999年,随着Google的声誉鹊起,硅谷最重要的两家风险投资商KPCB和红杉资本向他们注入2500万美元资金,同时允许佩奇和布林仍然拥有 公司的控制权。此前,这两家风险投资巨头从不曾投资于相同的对象:不把鸡蛋放到对手的篮子里,大概也是他们的信条之一。Google再次打破了惯例。无论 是商业上还是资金上,它开始自立了。
  20006月,雅虎决定采用Google作为自己的搜索服务提供商。来自互联网第一巨头的肯定,使Google每天又增加了几百万次的搜索量,到了 2001年,Google每天处理的搜索请求突破一亿次大关。
  更重要的是,Google找到了"不作恶"与投放广告之间的双赢解决方案。此前,一直有人劝说Google以广告投放额来决定搜索结果(这种模式在中 国正大行其道),但被布林和佩奇断然否决掉。以金钱干扰信息的正确流向,在他们看来,是饮鸩止渴的举动。
  后来,有人建议他们在页面的右侧边栏投放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文字广告,左侧大半部分保留完整的搜索结果。这就是沿用至今的Google广告模式,搜索结 果独立,广告高度相关,有效性超过了那些盲目投放的网页横幅广告。沃尔玛等巨头因此成为他们的广告客户,Google终于拥有了稳定而飞速发展的现金收 入。
  2001年成为Google第一个盈利的年份,利润为700万美元。也是在这一年,Google作为动词进入词典,它成功地成为"搜索"的代名词。
  此时的Google,拥有良好的企业氛围、无瑕的名声和飞速增长的业务与收入,但它还是更像一个大学生兴趣小组:不停花钱追求技术突破,财务管理幼稚 (公司财务用的是个人版的理财软件),全公司有几张不记名信用卡随便使用。
  埃里克施密特的加入改变了这一切。这位历任Sun首席技术官、Novell首席执行官的IT老将,对硅谷和整个互联网的文化、趋势与管理原则有清醒 的认识。当他投资100万美元成为Google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后,Google三巨头机制正式形成。
  在企业战略上,Google从来没有传统的"进入某国市场"的概念。互联网既然无远弗届,他们的市场战略一出生就胸怀四海。他们表达对某国市场的关注 方式是,推出该国语言版本的Google2000年,5名身在硅谷的工程师开发出了Google的简体中文版。这个版本的引擎上线之日,中国市场就向 Google洞开。那时没人能想到,战无不胜的Google,竟然未能在中国延续他们的传奇。
  "狗哥"落水,百度崛起
  中国互联网资深评论人、五季咨询合伙人洪波(KESO)曾回忆过一个故事。
  "我曾经在已经关闭的Google Answers上找到过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个问题跟回国创业前的李彦宏有关,读下来宛如一个侦探故事。"
  200510月,一个用户花了200美元向Google Answers提问:在19961997年间,谁拥有LinkRank.com这个网站。该用户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在拉里佩奇向美国专利和商标 局提交的PageRank专利申请表(PDF文件)中,在"可能接近或相关的专利"部分,提到了这个网站。佩奇是如此表述的:"有一个我最近才知道的公 司,地址是http://www.linkrank.com/。他们看起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不过他们没有解释所用方法的任何细节。他们声称拥有一个待 批的专利。
  经过多位Google Answers专家的反复查证,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那个引起Google创始人注意的网站,不是LinkRank.com,而是 RankLink.com,其开发者是布法罗大学的研究生李彦宏。这是李彦宏将超链分析思路付诸实践的第一个作品。1998年,李彦宏的试验作品连同技术 专利,被道琼斯收购,然后就被束之高阁。1999年底,李彦宏带着一腔热忱和少量风险投资,回国创办百度。
  这个故事多少说明,百度并非有些Google粉丝刻薄形容的那样,靠偷取Google的搜索结果来抢占市场。但是,在李彦宏创业的1999年,百度的 确不那么知名,而且其重要精力放在门户网站上,靠出售搜索引擎技术盈利。这与Google创办时的情形有些相似。但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往昔 大把烧钱的门户们开始吝啬起来,纷纷要求百度降低服务价格。而中国又没有美国那种发达的风险投资制度。百度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在同一时期,Google依然在高歌猛进。中文版Google已经在一些程序员和专业人士间悄悄流行开来,网民亲切地称其为"古狗""狗哥"" ",其铁杆粉丝被叫做"狗粉"。中文用户的从众性极强,在当时的互联网圈子,几个意见领袖、程序员大牛们一推荐,Google很快名声大噪。它并不知道 大难将临。
  此时,中国互联网经过爆发式的前行,日渐被管理部门关注,具有网络管理职能的国新办已经成立。各种与官方口径不一致的信息,包括境外"法轮功"运动的 一些宣传网页,在互联网上流传。尽管这些网站大部分被技术屏蔽,但Google的一个功能,却无意开了个后门。
  出于延续互联网信息寿命的考虑,Google搜索引擎具有"网页快照"功能,即将网页内容在Google自身的服务器上保留一个副本。在网站本身因各 种变故无法访问时,可以通过快照来浏览其内容。这个技术的本意,也是实践"互联网常在,信息不灭"的精神。
  在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通过Google强大的"网页快照"功能,仍然可以浏览那些已被屏蔽掉的网页。强大而实用的功能,此时却成了引火上身的双刃 剑。
  20028月,网民们突然发现Google.com无法登陆了。众多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消息,各种传闻纷纷出炉。虽然封锁很快被解除,但人们发现,解 封后的Google不但速度很慢,在搜索时经常有页面重置或暂时失去链接等现象,"网页快照"也消失了。
  最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内地宽带网络尚不发达,一个公司的电脑往往共用一个IP地址上网,倘若有人无意中用Google搜索到了敏感词,IP会被屏蔽一 段时间,整个公司都会受影响。
  此后的Google总是在"失去链接""网页被劫持"的痛境中挣扎。网民们渐渐无法忍受这种对体力与心灵的多重考验,离Google而去。除了专业 人士或超级铁杆"狗粉"不辞辛劳"翻墙"寻找"狗哥",很多人告别了心爱的"狗狗"
  百度的机遇来了。
  20064月,李彦宏私下向朋友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放话:"五年以后,大家很难看到Google"不论这个预言是否神奇,但百度的确打造出了 "中国的Google神话(李彦宏语)"
  百度刚成立时,只为企业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20019月,在李彦宏强烈坚持下,百度正式转型为独立的中文搜索引擎网站,同时推出"竞价排名" 商业模式(现改名为"搜索推广")。当时的百度没有知名度,流量也很小,每天只有三万左右,并且这些流量主要来自于合作的门户网站。但是,有两件事让百度 声名鹊起。
  20023月的一天,如果网民在新浪网检索信息,并不会出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会跳出一行红字:"新浪欠费,百度停机,如需要更好的搜索结果,请登 www.baidu.com"据说,那一夜,百度的流量剧增。
  "狗哥"频繁落水,引发网友热议,在交流Google无法使用该怎么办时,经常会见有人推荐百度。比起Google之外的其他搜索工具,百度是替代性 最好的,不久,百度的广告也开始适时出现。
  几乎所有"狗粉"都能回忆起,大约就是Google被封那段时间,他们知道了百度。一些"狗粉"在试用之后,"叛变"成了"百粉""半百粉"。当网 络的娱乐功能强化后,百度及时推出MP3下载服务,更吸引海量的新生代网民加入"百粉"行列。
  敏锐的百度牢牢地把握住了Google瘫痪的那个宝贵时机,一举从籍籍无名成为汉语世界搜索引擎的老大。
  虽然不断有人指责它在"狗哥"落水的背后担当了某种角色,但也只是传闻。Google的中国版"谷歌"诞生后,至今仍然未能捍动百度的老大地位。曾几 何时,人们只知有"狗哥",不知有百度。现在部分新生代"百粉",却只知百度,未闻"狗哥"
  易观国际对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监测结果显示,市场占有率百度58.4%,谷歌中国35.6%。中国内地各种机构的统计数据略有差 异,但大致显现出,2007年和2008年,百度一直占据市场份额六七成,谷歌中国在二成左右摇摆。另据美国的网站流量统计服务商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2009年下半年,谷歌中国市场份额增长迅速,占有率已经上升至43%。而百度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至56%
  谷歌若不退出中国,百度的竞争压力不见得能缓解。以上数据未必充分显示出最真实的博弈状况,还有一些令人不解之处。比如说,很多中国内地的 Google用户坚持用Google的英文版或"翻墙"使用国际中文版、港台版,这些流量到底该计入谷歌中国还是其他版本,如计入谷歌中国,显然名不符 实,如计入其他版本,那明显百度只是获得"表面上"的老大地位。
  并且,鉴于国际压力和在中国发展的原因,谷歌中国并不提供其他国家和地区版本的很多服务,如论坛、博客、邮件等。除了流量的计算问题,它还为百度输送 了很多流量(如百度贴吧、知道、百科)。
  不管是CNNIC,还是其他专业机构,近年的搜索引擎市场调研报告均显示出,搜索用户及搜索行为在学历、收入、地域上有较大差距。搜索商务、知识类信 息时,用户偏重于谷歌,其用户集中在大中城市;搜索娱乐资料时,偏重于百度,其用户在中小县城的比例较高;在学历、收入、年龄方面,谷歌用户比百度用户要 偏高,直到谷歌跟风百度推出谷歌音乐后,这一比重才有所下移。
  二次革命与Google的价值观
  Google显然对它在中国的遭遇不甚习惯,因为他们习惯于通过技术解决问题,这个一直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中国却失效了通过技术修改、屏蔽搜索结果, 又直接违反了他们不干涉搜索结果的最高戒律。
  好在,在美国大本营,他们的发展仍然顺风顺水。他们已有能力向当时互联网的专制君主微软公司发起挑战。全球范围内,Google时代来临了。
  此前,微软靠垄断操作系统、捆绑软件等策略,已经建立起来自己在桌面电脑系统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向互联网领域逐步渗透。
  那时,无论是雅虎还是微软,共同的信念都是"让用户更多地停留在自己网站"。因为停留的时间越长,看到广告的几率就越大,网站的盈利可能就随之增加。 作为这一策略的体现,雅虎走向门户战略,微软则从电子邮件入手。它耗资5亿美元,收购了世界第一的Hotmail免费电子邮件系统,作为自己互联网战略的 前沿阵地。
  而Google则在2004年推出了革命性的Gmail,相对于微软hotmail可怜的2M容量,Gmail设定初始容量为1GGoogle 诺,用户从此不用再删除任何一封邮件。
  GmailhotmailGoogle对微软亮出的第一剑。尽管此前双方在在线广告、网上社区等方面有过小摩擦,但以主力产品对标志产品的正面对 撞,这是第一次。
  在今天看起来,Gmail无疑大获全胜。Google强大的运算能力保证了Gmail的容量和搜索速度,一贯的简洁广告也与Gmail无缝结合,使这 个产品在赢得声誉的同时也获得利润。尽管hotmail随后也升级到250M,但大势已去,电子邮件领域已经是Gmail的天下。
  2004819日,Google 正式上市,发行价85美元,收盘即涨到100美元。首日募集资金16.7亿美元。随着上市,Google也按规定公布了自己的财务报表,这令微软、雅虎等 巨头大吃一惊,他们终于发现,互联网真正的金矿是搜索。
  可Google把他们甩得太远了。在微软、雅虎沉迷在门户网站的迷梦中时,Google用它赚来的每一分钱扩展自己的运算能力,再以强大的运算能力索 引网页,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与广告投放的相关度。
  微软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差距。他们仍然用擅长的"模仿-降价"甚至免费策略来打击对手。2004年秋,微软悄悄准备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测试版,并索 引了50亿个互联网页面,此前不久Google刚刚宣布,他们索引了40亿个页面。微软准备把自己的搜索引擎索引数量作为一条爆炸性新闻抛出,给消费者 造成"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印象。就在他们准备发布新闻时,Google宣布,他们索引的页面数量翻了一番,达到80亿个。面红耳赤的微软意识到自己碰到 了真正的对手。
  统治了IT9年的比尔盖茨实际上较早时候已经意识到了Google的威胁。当他无意间浏览Google的招聘页面时,发现他们很多职位的招聘要求 与微软一模一样,而Google当时并无操作系统产品。盖茨担心战场可能不止在搜索领域爆发,他给微软高层发出警告邮件,提醒他们"注意这些人,他们可能 正在开发和我们相抗衡的东西"
  但盖茨不明白Google想做什么。后者在上市前后发布了图片管理软件、高清晰度卫星地图导航和电子邮件等服务,这些东西不会威胁到微软的操作系统王 国,但却确凿无疑地降低了人们对微软产品的需求。
  详情请见:凤凰周刊2010年第6 总第355 封面故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