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临近前,微信红包悄然袭来。
微信支付刚开通时,许多公益界的朋友预测一个全新的未来,包括颇具中国特色的公募基金会也将走入历史,每家机构都从技术上有了公募的权力。
可几个月下来,得益于微信支付的机构并不多。微信支付在支付手段上的变革,并没有比银行汇款、其他网络支付更为突出,最终还是要依靠机构品牌加外部资源推送来吸引捐款。加之初期微信支付绑定人数有限,微信支付可挖掘的空间并没有凸显出来。
不过红包飞起来的时候,不仅绑定银行卡的人数开始剧增,我还觉着看到一缕新的方向。红包飞的流行,微信和支付只是一个平台工具,而每个乐在其中的人才是这个活动的中心。对于做公益的人而言,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如何让红包飞到自己的口袋中去。
我的想法,不是让领到红包的人觉得可以将红包贡献出来,捐给公益基金会。这样的思路实过于传统,让人无法直视。我所构想的,是如何引入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让公益参与也爆发起来。
下一个思路,就是让红包倒着飞。红包是一个人发起,分配给其他人,那么捐赠为何不可由一个人发起,让其他人捐过来呢。很赞的是,这个想法能够实现,就是微信账号上的AA收款。而AA收款的功能,也特别符合去中心化小额捐赠的需求,一次最多面向50人,每个人最多不超过一千元。
这种筹款模式的好处,可以预见:
其一,相对于传统的线下小额筹款,支付和进度管理上极大地简化和透明化了,多少人多少资金以及募集进展一目了然;
其二,这种筹款更多考验的是个人的信用和筹款议题的选择,微博筹款上常常会遇到各种关于活动与机构公信力的疑问,而AA筹款上发起人是中心,不需要挑战机构的信用,不信任的话不参与就好了,避免像鲁若晴事件一样流入口水之争;
其三,每个人都可以发起,一个人募集的量不高,但是聚沙成塔就很可观了。美国每年两千多亿美元的公益捐赠,百分之八十来自个人小额捐赠。微信支付如果能挖掘出个人社交圈子的募款潜力,势必能真正引起社会板块结构变化。
畅想归畅想,是不是真的可行,还要实验一把。2014年1月28日晚上,在红包起飞当口,我选择了贵州报京侗寨火灾,以"为火灾儿童筹集壹基金温暖包"为议题发起了募捐。发起人是我本人,因为字数限制,募捐公告不能写得很详细,只能有一些接近电报文的信息。而募捐的目标,我琢磨后定在了1825元,相当于5个温暖包,平均到每份募捐的额度就是36.5元,不高不低,接近于网络捐赠的最热额度。
活动设定好以后,就转发到了红包热飞的微信群中。群里面大多数都是朋友,而且在一个群里,怎么也相互熟悉,认可这个活动的朋友二话不说就捐了。当然,也转发到了一些不完全熟悉的群里,也就立马遇到社交圈之外的人的质疑,他们会如同微博募捐一样提出很多问题,发起人个人信用如何,钱怎么用,捐给哪家机构,云云。
搁在传统募捐方式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发起人耐心解答,这不仅仅是工作态度的问题,也是一次对机构理念的广告。但在AA募款上,如果不是希望通过活动打造个人品牌,那么只需要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找到50个愿意支持共同目标的人群即可,并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动员每一个人包括陌生人都参与进来。找到50个愿意付出36.5元的朋友,并不算对人品的极端挑战。
第一波参与高峰在发起后的15分钟以内,有9个人参与。随着不断地在微信群中广告,参与的人也多了起来,能很明显看到的趋势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人在微信群中的活跃程度,是最影响捐赠参与的部分,完全看不到陌生人参与其中。
到了1月31日上午,还差最后7份没有人认捐。除了微信群,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将信息传递出去并获得支持,值得探索。将捐赠链接直接发布到朋友圈不可行,只会出来一个官号的广告页面。但这个功能设计的特点,也确保了AA收款的社交属性,完全有别于其他网络公开募捐,而始终保持了小众和私密的特点。不过,毕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在微信群中,而发送链接也是一个很浩大的工程,为此每个捐款活动还可以生成一个二维码,发布在朋友圈或直接发送给朋友。
朋友圈中的朋友数量,要远大于微信群,作为募捐的收尾工作非常合适。当捐款信息发布中在朋友圈之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得到了多个询问捐款的链接地址,最后的7份很快收齐,第一次募捐顺利结束。
这次募捐主要测试了个人为中心的发起模式,两天多一点的时间,即完成了1825元的捐款,得到50人次的支持。此次报京侗寨火灾壹基金调运的温暖包是243个,也就是说,只要有50个人关注这个火灾并且愿意发起募捐,就能支持到这次火灾中儿童的需求。
但如果一些人有动员能力而不愿意作为发起人,怎么办呢?如何调动他们的活力呢?经过第一轮的体验,捐款的链接虽然不能在公共区域内直接发布,但是可以通过个人的转载在更多微信群和朋友之间发酵。而我因为工作关系,交往的圈子偏公益,其他圈子对这个活动的支持又会如何呢?
为此,需要想办法动员那些不一定发起但是有意愿支持的朋友,通过微信支付平台发挥作用,他们身边的社会资源可能更有效力。在随后的2月1日,我发起了第二次微信AA募款,目标同样还是5个温暖包。但这次的链接,就不以我自己的关系网为主,而是第一次募捐中有意愿但还没有赶上前50名的朋友,同时,特意邀请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转发邀请。
这一轮的测试,同样完美,尤其是一位贵州籍的朋友,在她的北大校友群中发了之后,迅速的得到了二十多人响应支持。她个人的家乡情结和信用为募捐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位朋友在公知圈发布以后,一位老知识分子也支持了活动。这一结果,一方面让我感叹这种病毒式传播的效力,也同时感叹微信支付也渗透入了不同的年龄层。
第二轮测试同样很快结束,转发筹款链接的方式效果也不错,但是相对于个人发起而言,找到有效地发力点很重要。相对而言,还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发起,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寻求募捐对象更为有效。
两轮测试完成,总得捐款额度并不算多,来自AA收款的3650元捐赠,以及朋友以红包方式发来的一份188和一份88元捐赠。但是,这是一个个体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募集的善款,而且激发了102人次的参与。如果有一百个人志愿发起这样的筹款活动,就可以支持起国内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一年的活动费用。而一万个人来参与发起,则可以覆盖全国民间常规自然灾害救助的费用,前景不可估量。
微信AA收款,以移动端支付的便捷性为基础,搭配具体的符合个人兴趣的公益议题,配合上每个人的社交圈,形成完美的Social Local Mobile模式,有效地形成去中性化的众筹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对于公益活动,对于众筹新闻、社交活动、公共事件活动费用同样有着很好的作用。可以为公共活动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也有效地释放了目前巨大的公共参与不足的焦虑感,同时避免了焦点事件中资源过于集中对于捐赠者和被捐赠者形成的双重压力。
如果微信小额捐赠的发展形成气候,对公益组织和公共活动而言,最核心要素就是要有足够好的工作,来说服足够多的个人募捐发起者,动员到身边的人提供相匹配的工作费用。
这样的公共生活,就进一步改变了资源配给的模式,让公共生活掌握在公众手中。微信对未来的改变颇让人乐观,我也颇愿意复述这句话,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